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拉萨市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发布时间:2023-08-10 18:44
来源:市商务局
访问量: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规划》和《拉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拉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以“强中心”战略和“七大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构建商务高质量发展体系,进一步发挥商务领域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用,在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做大做强拉萨核心增长极中的支柱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合作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商务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地位、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中心节点城市地位巩固提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不断增强,对拉萨市综合服务功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

——商贸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商贸流通业态和模式创新发展,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功能日益增强,商贸流通空间布局、商业网点、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内外贸一体化稳步推进。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0亿元,网上零售额达到120亿元。

——城乡商贸流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商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农牧区供给高效保障,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起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优势培育发展,实体性货物贸易不断增长,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逐步扩大,参与开放平台和面向南亚开放通道战略枢纽更加深入。到202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50亿元。

——招大引强能力高效提升。围绕“六大产业”,加强园区招商、深化援藏招商,强化活动招商,提高人才培育和吸引能力,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争取完成自治区招商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商务治理水平有效提高。商务领域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供销社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防范化解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聚焦扩大内需,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1.优化城区商业发展格局

完善商贸流通空间布局。依托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商贸设施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区。依托东城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仙足岛、太阳岛、藏游坛城、顿珠金融城等区域,重点发展零售商业、特色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打造沿江苏路、金珠路、拉萨河的城市商贸发展带。开展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促进城市消费提质升级。优化专业市场、二手车交易、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发展24小时便利店和无人值守便利店。

促进新老城区商贸流通协调发展。顺应老城区功能疏解趋势,着力推进城关区商业中心改造,提质发展老城中心商业圈,以商旅文融合为重点开发新的商业增长点,完善社区商业服务,提升服务游客和本地居民的能力。依托高新区建设,推动发展高端商业综合体、商贸金融融合、商贸旅游融合等新型业态。统筹建设城关区、达孜区商贸流通设施,协调堆龙德庆区和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布局,促进城区商贸流通业高效发展。

2.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加强县域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县域商业网点建设工程,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引导县城中心区合理建设服务本地居民的商业综合体。鼓励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拓展农牧区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改善乡镇消费环境。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提供适合农牧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引导县城和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拓展服务,促进农牧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满足农牧民消费升级需求。改造农牧区传统商业网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输出管理和服务,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支持建设农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等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预处理车间,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提高农畜产品商品化率。

完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依托全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开发、整合市场资源,为市内企业、县(区)服务中心、乡村服务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引导本地企业、平台、直播群体、农牧区经营主体、经济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农牧区电商经营。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改造提升乡镇商贸网点,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贸服务网点。依托创业孵化中心,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面向农牧民、大学生、返乡人员、退伍转业军人等开展创业孵化和技能提升培训,培养电商应用型人才;对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农畜产品经纪人等提供电商实操运营培训,为拟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和合作社等提供网上开店、市场推广、运营维护等市场化增值培训。开展电商人才培训,解决农牧区电商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结合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完善,推动建设县域农产品共享加工中心和乡镇生活服务中心。

3.培育商贸流通市场主体

加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通过市场推动、援藏省市合作、政府主导,积极引入国内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作用,加大对限上商贸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产业升级、技术转型等手段做强做大,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

提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活力。大力扶持和培育本地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支持其做精做专、差异化发展,扶持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抵御冲击能力强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鼓励中小流通企业积极与本地电商平台、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加盟合作,提升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拓展流通销售渠道。支持发展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平台建设、金融贷款、投资合作、品牌推介、管理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为企业创新、大众创业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支撑保障。鼓励集采集配、营销推广、技术管理等领域经验共享,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赋能。

(二)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1.提升传统消费

转型升级传统商贸。开展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支持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鼓励网上零售与实体店合作,开设线下展示体验店,提供退换货和到店取货服务。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支持便利店企业按照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门店管控、统一设施配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商品采购、统一物流配送“六统一”要求规范化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便利店搭载书报经营、打印复印、代收代发、废品回收等便民服务项目。鼓励发展以供应链为核心的新型品牌连锁,发挥大型零售企业“以大带小”的促进作用,推动“电商+便利店”“超市卖场+便利店”等模式发展。开展“双品网购节”等活动,组织指导各县(区)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促销活动。推动汽车购买管理和服务管理并重,扩大二手车流通,促进汽车的梯次消费、循环消费。鼓励家电家具循环利用、以旧换新。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定制化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商品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转型,整合相关资源,建设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批发企业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发展现代商业代理制。

创新发展餐饮消费。支持餐饮聚集区建设,推进餐饮与旅游、休闲、文化紧密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打造餐饮美食街区。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建设集餐饮、酒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食广场。鼓励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冷链配送和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央厨房+”配送体系,为直营门店、会议餐、活动餐、团体餐、家庭餐提供直配服务。鼓励餐饮企业参与国家钻级酒家评审认定,支持餐饮企业和行业协会挖掘藏餐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研发创新菜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深化对外交流,推动餐饮业规范有序发展。统筹推进“中华美食·西藏味道”等美食街区建设,举办“西藏味道”美食大赛,展现西藏美食文化,培育新型消费热点。

2.培育新型消费

创新商品消费模式。推进新型消费场所改造提升,加强智能服务终端建设,拓展无接触式消费模式,鼓励办公楼宇、住宅小区、商业街区、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景区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扩大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兴消费,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倡导便利店连锁企业建立智慧供应链,开展数字化改造。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创新,运用新技术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网络品牌。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探索政企合作建设直播基地,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

促进发展服务消费。推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智能化升级。提升餐饮、住宿、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深化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实施“家政兴农”行动,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支持家政、养老、托幼等业态融合创新,培育员工制家政企业,推进家政服务进社区。鼓励发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务。实施生活服务数字化行动,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引导企业丰富线上服务供给,优化到店与到家双向服务模式体验。

培育消费新载体。实施首店经济招引提质工程,促进发展首店经济。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在拉萨市开设首店,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在拉萨市设立总部型首店,支持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等商业运营主体发展首店经济。以首店经济效应培育新消费增长点,提升城市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商业品质,打造消费升级新地标。实施夜间经济示范培育工程,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发展约10个夜间经济示范区。统筹经营模式、商户类别和经营环境,增加优质供给,丰富业态种类,打造多元夜间消费场景,促进形成集聚效应。支持市场主体加快产品创新,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更多消费热点。赋予夜间经济人文内涵,彰显拉萨城市文化底蕴。打造“早市”“夜市”平台,在各县区规范设置“早市”“夜市”,创新消费形态,提升消费需求,创建消费新场景。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假日经济发展。依托商业载体和市场主体,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开展各具特色的购物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

3.升级消费平台

推动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国际化为导向,以全区、周边省区市和国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消费能级,逐步聚集国际优质消费资源和市场主体,促进国内和国家消费市场的对接。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消费环境新高地创建行动,营造一流消费环境,建设具有全区与国家影响力的标志性消费商圈。

提升城市商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区充分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传承城市文脉,实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新城区结合城市功能和消费升级,完善商圈内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嫁接时尚、创意和体验资源。产业园区结合产业发展和消费群体特征,突出购物、商务休闲、生活体验等功能,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实现更好的产城融合和更优的职住平衡。升级改造一批农贸市场,提升消费供给和消费体验。

高质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优化街区环境,着力提升便利化与舒适度。根据街区发展定位,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体验型商业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街区商户加快创新转型,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品牌、老字号品牌营销,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街区数字化改造,推动建设集政府管理、商业运营和消费服务为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鼓励商贸领域龙头企业参与步行街改造提升。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统筹推进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街和社区底商建设发展,结合完整绿色社区创建,健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箱式移动早餐售卖车、蔬菜直通车等便利设施进社区。鼓励企业以大带小,在做好自营商超的同时,开放供应链、物流渠道及门店资源,为传统夫妻店、杂货铺提供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一店多能”,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租赁等项目,通过跨界经营提高便民服务能力。推广专业化托管、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店仓配一体等成熟模式,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驱动发展无接触交易、网订店取(送)、直播带货、自助售卖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至2025年,在全市建设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便民生活圈20个,在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发展新动能

1.培育对外贸易新动能

积极融入和建设开放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综合保税区、中国(拉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园)区、口岸对外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外向型企业和内外贸一体化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特色加工业和生产服务业。推动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西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全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区域,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铁路沿线经济带和边境发展带,支持企业参与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吉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要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实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协同推进供应链基地区、商贸物流区等功能区建设,增强产业对全市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重点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推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改革创新,深化贸易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关联,不断拓展优势产业的市场空间。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紧密衔接拉萨国际旅游文化城市建设,加强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区内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景点的合作,支持旅游公司、旅行社开发跨境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以拉萨市为枢纽的精品跨境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形成规模和更强竞争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巩固提升旅游服务贸易优势,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积极推动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教育、会展等文化服务出口,培育信息服务、咨询、研发、教育、设计等领域,加强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深化藏医药、体育、餐饮等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生活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吸引入境消费。依托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重点促进商贸、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类消费,推选一批特色涉外酒店、客栈、民宿、旅游商品小店、文创小店、手工作坊、工作室、网红打卡店铺,挖掘面向国外游客的文化创意服务消费潜力。整合雪顿节等市级会展平台,提升会展平台影响力。支持服务贸易进口,鼓励企业参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重点推进充分竞争类服务领域开放,优先开放有利于提升产业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和服务人民生活需要的领域,逐步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

努力拓展货物贸易空间。依托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萨综合保税区等载体,发挥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加工贸易、特色农产品贸易、保税物流等发展。支持藏药、藏香、唐卡、卡垫等民族手工业品出口,扩大农畜加工产品、天然饮用水、建材、机电产品等出口,提高自产产品贸易占比,推动“加工贸易+特色产业”“加工贸易+跨境电商”等发展,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外贸企业通过拉萨航空口岸开展高端民族手工艺品、高端加工制成品等高附加值货物贸易。推动企业建立跨国研发、生产、销售链条,培育壮大一批双向开放型市场主体。到2025年,力争每年新增有海关进出口业绩的企业3-5家,培育成熟外贸综合服务企业2家,培育1-3家成熟的加工贸易企业,自治区级以上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企业)1-2家。

2.提升双向投资水平

积极稳妥利用外资。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提升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营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合规成本,提升外资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强外商投资促进,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为外商提供投资资讯、项目配对、投资对接等服务。逐步扩大外资进入领域和规模,鼓励外资投向全市重点产业和互补性产业,引导外资投向文化旅游业、高新技术加工业、资源能源开发、生态农业、商贸业、知识型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外资进入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协同推进中尼友谊工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参与“西藏百企出国门”行动,以尼泊尔为重点,推动企业进入尼泊尔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水电、交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和矿产等领域。加强与尼泊尔经贸主管部门、民间机构及工商界人士的沟通联系,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指导、协调及权益保护。依托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组织引导企业参与国别投资环境、政策说明及项目对接等“走出去”经贸洽谈系列活动。

3.深化国际经济合作

促进发挥国际交往功能。依托首府城市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核心城市功能,推动扩大国际交往。促进发展地方性友好关系,加强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埃利斯塔市、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城市的友城关系,密切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交往和合作,着重推动在与拉萨市具有互补性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尼泊尔为重点,推进政府间、教育文化机构间、社会团体间缔结多领域、多形式的互利友好关系,促进人文交流交往,拓展多领域交流合作。

构建地方性交流平台。研究和推动在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框架下设立拉萨主题国际交流平台或举办交流合作主题活动,开展政策宣传、交流研讨、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展览展示、文体赛事等。

扩大开放合作领域。重点促进国际工程合作、经济技术交流、生态环保、劳务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支持企业参与中尼友谊工业园和国家援尼项目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设海外仓、边贸仓。

推进资金、人员流动便利化。推动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吸引符合条件的外籍中高端人才入境投资和工作,畅通外籍人才来拉创新创业渠道,发挥外籍人才对改善拉萨市人才和劳动力结构的积极作用,为外籍人才在拉工作居留等提供便利。

(四)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提升招商效能

1.抓实体强园区

强化重点产业招商。围绕全市六大产业,核心产业招大引强。全力招引文化旅游、净土健康、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产业等领域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做大量级、做强能级、做优品级”;民生产业方面,坚持以轻工业为抓手,重点招引新型炊具等高原生产生活必需品研发制造、高原用氧健康产业、藏医药产业等领域的实体企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兴产业方面,加快做实数字经济产业,围绕建设国家“东数西算”的算力中心和智算平台,招引通信运营商、银行等大型央企、国企的数据备份中心和计算中心落户,把拉萨建成“东数西算”的区域中心和战略高地,更好地辐射南亚。

提升园区聚商能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园区经济再造工程的重要抓手,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企业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保障,东部以高新区为龙头,协同文创园,联动城关、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相关园区;西部以经开区为龙头,协同综合保税区,联动堆龙德庆、曲水、尼木相关园区,加快构建布局科学、各具特色、发展互补的园区招商体系。按照“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类、服务类项目向拉萨经开区、高新区、文创园区、综合保税区、顿珠金融城等功能园区聚集,推动达孜工业园、堆龙工业园、曲水工业园、智昭产业园等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用好区外拉萨产业交流中心开展功能互补式灵活招商,在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中国(拉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强化援藏招商。加大援藏招商力度。发挥对口援藏省市产业优势,制定对口支援招商行动计划,实施援藏干部挂钩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加强区域联动,承接产业转移,增强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常态化、宽领域、多层次的援藏招商新格局。深化产业链招商。全面推行落实“链长”制度,注重加强项目落地适应性分析和项目竞争比较性分析,持续用力延链补链强链。开展以商招商。注重专业招商,探索“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招商模式,试点有偿合作招商。鼓励有条件的园区试行招商投资促进企业化改革,组建专业招商平台公司,实施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政策。做好常态化招商。继续用好区内、区外各类展会平台招商,通过展会平台推介拉萨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重点项目,推动内地客商达成合作,扩大招商成效。持续做好专题招商活动,充分利用对口援藏招商资源,以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做好专题招商活动,力争每年市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不少于7次。

3.完善招商工作机制

建立招商引资链长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化招商攻坚行动,建立以地级领导为链长、行业部门为链主、各方支撑保障的重点产业招商引资链长制,党政主要领导承诺做到重要客商亲自拜访陪同、重大项目亲自对接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谋划、推介、落地等全链条工作机制,科学编制市县两级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高原特色经济业态研究和项目库动态调整,储备入库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市政府下达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150%,动态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真正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完善项目调度服务平台,强化招商项目专班推进,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领导包保、联审联批、政策兑现等工作机制。编制产业链项目建设需求清单,绘制产业图谱和重点企业分布图,按图索骥、有的放矢招引项目。

优化招商要素保障。强化土地、融资和人才要素保障。探索“产业定制地”“标准化厂房”供应模式,加快标准化厂房和服务平台建设,各县(区)、功能园区要动态保持200亩以上产业建设用地储备、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存量。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探索“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新模式,利用产业基金撬动企业投资,促进金融与产业融合。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专家智库,常态化服务全市招商工作各环节,通过智库进一步促进稳商亲商的政商关系。加大招商引资培训力度,通过以岗代训、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洽谈的专业化招商人才队伍。

(五)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

1.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

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组织体系。创新基层社发展方式,采取项目支持、财政扶持、社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发展乡镇基层社,通过联合合作等方式,探索组建县(乡)级社入股领办、村社共建、农牧民出资、农牧民主办、“三会”制度规范的村级基层社,密切与农牧民组织和利益联结,不断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供销社组织网络。

推动基层社提质扩面。立足现有资源,按照“强化合作、群众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通过“上级支持、乡村共建、集体入股、群众入社”等模式,以村集体经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电商基层服务网点或电商配送网点为培育对象,将条件成熟的发展成为基层供销合作社。采取联合社帮扶、社有企业带动、电商服务站建设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社发展质量。鼓励高校毕业生及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入社创业,逐步办成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的、规范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促进发展农牧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强化对农牧民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培育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与供销合作社联结紧密的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按照“农牧民社员主体、自主经营实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和经济实力强、服务能力强”的要求,积极开展标杆基层社创建。

完善社有企业支撑。通过参股、整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发展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指导社属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帮助社属企业建立与基层合作社、农牧民合作组织经济联系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社属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积极探索社属企业与乡村基层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合作,形成集农资销售、病害防治、技术指导、新品推广、农畜产品加工、收储运输、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整合城乡供销合作社资源,推动发展城市商贸中心和经营服务综合体,提升供销合作社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能力。

2.健全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

打造基层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以“新网工程”、“拉萨净土配送能力提升工程”、自治区整区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为载体,积极推动形成以电商、物流快递、业务代办、政务代办、技术推广、供销合作社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供销合作社服务+”模式,促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成为为农服务综合体,拓展农牧市场信息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功能,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宣传推广、货源组织、产销对接、物流配送等服务。组织特色产品企业入驻“扶贫832平台”,提升农副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

推动特色产品上行。大力实施“藏货出藏”工程,帮助对接流通渠道资源,通过开展“拉萨好物”品牌选品活动,整合研发“拉萨好物”系列特色产品,在江苏省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开设“拉萨好物”特色馆,在区内外重点城市建设“拉萨好物”特色产品经销门店,在网络电商平台开设“拉萨好物”特色产品直播专区和网上商城,打造“拉萨好物”区域公共品牌。以“拉萨好物”主题冠名高铁班次,利用高铁广告建立宣传网络,提升品牌传播新高度。用好大型展会、节庆活动等平台,积极参加广交会、消博会、丝博会等经贸活动,依托藏博会、雪顿节等区内展会重点推介“拉萨好物”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大拉萨市特色产品知名度,加速特色产品上行,努力推动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

拓展供销社服务领域。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及社属企业参与冷链物流、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鼓励参与社区生鲜超市、智慧农贸市场、便利店、农家店建设,优化销售终端市场布局。鼓励社属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发展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线下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供销服务网络。服务各县(区)结合辖区内部队、学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消费需求,组织县(区)社属企业重点对接、交流需求、摸清底数,建立供需关系,实现集中供给、科学供给、节约化供给。

3.推进供销社改革创新

实施供销社“四位一体”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在建立社属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时,按照“四位一体”综合改革要求,以基层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纳入生产、供销、物流和资金融通等服务内容,积极拓展综合合作功能,推动供销合作社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机构等加强经营业务联结、服务体系共建、涉农业务融合,形成以流通为主导、生产为基础、金融为支撑的综合协同服务新机制。

支持供销社创新发展。落实好自治区供销合作社项目资金政策,研究探索设立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基层社建设和“两社”融合发展。支持供销社通过特许加盟、特许经营等形式,构建适应农牧民需求和农牧区特点的消费品经营网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赢互利”原则,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资源、渠道优势和民营企业的资金、人才、机制优势,在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市场、加工、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加强产融协同,服务现代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六)推进商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1.推进数字商务建设

推动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数据、移动支付、互联网、物联网和商业信息化管理等方式的智慧商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与移动终端、云计算结合,实现精准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商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大数据、移动社交、移动支付以及各类O2O形式的电子商务应用,运用智能手段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消费体验,发展智慧商务。支持县区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开拓发展“云上达孜”等县域电商平台,深化发展现有电商企业,促进各类商业企业、各级商圈逐步实现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与传感网整合,通过动态、科学、全面的信息管理,实现商贸物流的智能化。

提升商务治理数字化水平。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鼓励电商平台企业推出面向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多元服务—广泛参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合推进机制。探索开展电商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电商企业开展诚信承诺、建立诚信档案,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依托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开放相关政府信息资源,汇聚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服务直达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行业组织等作用,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信用共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诚信氛围,享受惠企服务,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2.推动商务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大力弘扬绿色消费文化,加强绿色低碳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家具家电汽车等绿色产品销售,扩大绿色产品消费,营造更多的商业生态空间。引导餐饮行业绿色、安全、健康发展,持续深化厉行勤俭节约,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倡导“光盘”行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促进发展绿色流通。加快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探索建设绿色分拣中心,提高再生资源收集、仓储、分拣、打包、加工能力,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打好“白色污染”治理攻坚战。创建绿色商场,持续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落实行业管理责任,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回收利用效率。

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在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推动绿色生产和运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主体绿色转型,遵循绿色国际规则,鼓励和引导走出去企业提高绿色发展意识,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与东道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高商务系统机关党建质量,打造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市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把握商务发展规律,落实商务领域发展目标责任制,围绕商务领域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及时掌握商务领域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变化趋势,了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最新发展,提高驾驭商务工作的能力,促进全市商务干部“敢为、能为、有为”,更好地领导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资金保障

加强对商务领域资金使用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在基础建设、对外贸易、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商务领域发展的支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内贸、外贸、外资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贸流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三)做好人才保障

加强商务领域人才培养和基层商务干部培训,提高商务人才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适应新时代商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商务人才队伍。深化同援藏省市、科研院所、高校、智库间商务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加强商务系统干部的双向挂职交流,支持商务人才成长。实施商务领域“育、引、用、留”人才工程,不断开创商务人才工作新局面。

(四)强化安全保障

推动商贸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商务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抓好全市专业市场、加油站、商业综合体、餐饮燃气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全市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对重点商品、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督查,指导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规定要求,配合做好加油站等安全生产隐患检查排查,加大对加油站的监管力度,杜绝安全隐患。

责任编辑:市商务局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